新闻资讯
bob.com智建未来 合作共赢
发布时间:2023-09-26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bob.com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携手前行、相互成就”,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双方不断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打造了一张张“中国建造”“中国友谊”名片,增进了双方人民的共同福祉。论坛期间,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代表就推动构建更为紧密合作共赢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真正的“智建未来合作共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中国与缅甸在经济、科技领域有很多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近年来,双方在投资、工程建设等领域合作交流日益密切。您认为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国基础设施在投融资、工程建设和技术标准等领域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中缅边境贸易占缅甸边境贸易的80%,边境城市如坎比克提、木姐和清水河是中缅边境贸易区的三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缅经济走廊和国际陆海贸易走廊也将撬动沿线核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要建设好中缅经济走廊,林昌—清水河—腊戍之间的公路网络必须改善或升级,以保证货物和服务的顺畅流通。

  此外,中方拟从中国一侧修建新的铁路枢纽,在建的关龙大桥也即将完工。木姐—HteeChaing—曼德勒公路和曼德勒—皎漂新公路连接线正在考虑之中,腊戍和曼德勒之间的新桥建设目前也在谈判之中。仰光—曼德勒高速公路也计划从双车道升级为四车道。这样,云南、四川和贵州的产品就可以通过仰光港出口到东盟国家,也可以通过皎漂港出口到中东、南非和西方国家。缅甸希望邀请各方在缅甸投资此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主持人:东盟一直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要地区,中国与东盟各国多层次政府间交流机制正在形成。您认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筑业如何发力?

  翟宝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建筑企业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走出去”的层次、水平和效益明显提升。中国建筑企业在东盟国家参与承建的工程项目充分见证了中国和东盟的血脉相亲、手足情深。下一步,建筑业要抓住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机遇,充分发挥中国建造的优势,促进东盟国家城乡建设与发展,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目前看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下好标准衔接“先手棋”。建设标准“走出去”是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关键一招。要加大协同推进力度,构建与东盟国家的建设标准互认合作机制,深化与东盟国家在共同关注领域的标准体系对接兼容;要加大中国建设标准以及在海外工程应用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高中国建设标准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二是拓展海外业务“新航向”。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建筑业“走出去”已从最初单一的劳务输出转向工程总承包、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等多元化模式。未来应引导企业将业务范围向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后期管理等全产业链有序拓展。在多个专业领域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鼓励企业探索海外并购,科学制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支持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方协同、抱团出海。三是夯实政策扶持“硬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发挥商业性、政策性、各类基金保险的作用,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优质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强与多边机构开展合作,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鼓励政策性保险机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风险保障和融资增信支持,为“走出去”的建筑企业保驾护航。

  主持人:当前,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风头正劲。您认为应该如何充分发挥建筑业协会作为“先行军”“搭台队”的角色作用,帮助企业更高质量地“走出去”,共享“一带一路”机遇?

  景万:中国建筑业协会作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社会团体之一,自1987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服务宗旨,与广大工程建设者一起实践、共同见证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建筑业协会主要从四个方面发挥“先行军”“搭台队”的角色作用。

  一是将多年来建筑业的经验、技术、标准、管理体系等方面成果进行系统整理bob.com、全面提升。为此协会联合了行业内部分先进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以现行的标准规范为纲、“按部位、全专业bob.com、突出先进、彰显经典”为编写原则,系统收集、整理了行业先进企业在创建优质工程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共同编制了《数字建造经典案例库》,为大家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指导。

  二是引领广大建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助力“一带一路”高水平建设。受联合国工法组织的委托,中国建筑业协会在《社会责任指南》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构建了建筑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以中国建筑业协会团体标准的形式发布了《中国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该标准得到联合国工法组织的高度认可,希望能在国内及“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中推广应用。

  三是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建造。数据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第五大生产要素,数字化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建筑业推进生产方式变革、管理创新,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和继续焕发活力的必由之路。将建筑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与产业数字化有机融合,加速推进产业创新与转型,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是推动建筑业供应链、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建筑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行业,应加强供应链、产业链上企业的沟通和协调,不仅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而且在“一带一路”市场方面相互沟通、协作共赢,逐步构建建筑供应链、产业链生态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盈利模式逐步由传统的规模经济转变为范围经济。

  中国建筑业协会将会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持续发挥为广大会员提供有效服务的职能,加强会员之间、会员与供应链企业之间、与国内或所在国协会和商会之间的沟通,为大家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同时,致力于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主持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但海外市场的政策环境、法律法规、文化差异等方面都需要中国企业进行了解和适应。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东盟建筑业合作的重要参与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您认为中国建造“走出去”的现状如何?当前建筑行业跨国经营还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韩国明: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结出了累累硕果。中交集团作为“走出去”企业排头兵,10年间,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由213位跃升至第63位;国际工程承包商ENR排名由第10名跃升到第3名,连续17年荣膺ENR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中国企业第1位,已实现从传统单一的工程承包商向输出标准、技术、资本、管理的综合服务商的转变。

  一公局集团是中交集团最大的子企业,总资产、年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均超千亿元。作为国内最早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国有企业之一,“走出国门,创业海外”的理念一直根植于心。10年来,我们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成了一大批起点高、影响深、规模大的项目落地实施。近10年累计新签合同额达238.13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近年新签合同额占比逐步扩大,我们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愈发深入和密切。

  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筑企业出海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推动难度加大,境外超大金额项目数量减少,落地难度升级,各国政府更倾向于开展“小而美”项目建设,对承包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bob.com。二是国际工程行业竞争态势加剧,受全球范围的通胀持续升高影响,石油、天然气、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际海运货价飙升,项目施工及运营成本增加,项目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但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中企海外发展也面临诸多机遇。全球经济有望在震荡中复苏,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求逐步释放,为拓展国际业务提供广阔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转型升级、发展中国家加速迈向工业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机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实施带来了合作新机遇,RCEP是目前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协定,这为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创造了更大的合作空间。

  主持人:随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建筑业的转型赋能,中国建筑业也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您认为现阶段中国建筑业的数字化处于什么阶段?未来要做得更好还需要哪些必要因素?

  吴玉青:中国作为基建大国,建筑业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进程也在不停加速,实体产业和数字产业正在走向深度融合,数字化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建筑业数字化从最初的无纸化,到现在进入智能建造和产业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是智能建造,体现为BIM(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筑机器人等新型建造技术的广泛应用,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了“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这也推动了智能建造城市的试点。另一方面是产业互联时代,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整个社会都在平台化,政府会变成平台型政府,企业也会变成平台型企业或长在大型产业平台上,产业也会体现为覆盖“人机料法环”的全链条、全场景、全要素的数字化,行业流程再造、产业规则重塑成为必然,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现实。

  当然,建筑业产业链条长,参与主体多,建设方式多样,建设和生产阶段分离,市场供需失衡,例如项目和资金的不匹配、项目和建设承载主体的不匹配、“人机料法环”等多种要素不能有效匹配,另外技术发展的智能化程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因此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还须持续努力。

  未来要更好地推动建筑业数字化发展,一是要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以自身的数字化、平台化引导和鼓励产业数字化,同时配套以新形势下的政策、法规优化重塑行业规则,支撑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产业互联和资源集聚,建立新型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建立新的市场利益分享机制。

  三是相关企业要建立互联网时代的经营新思维,需要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平台思维和项目思维统筹考虑,积极拥抱数字化,加大建筑科技的突破,以场景型技术创新逐步延展到全链条、全场景、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

  主持人:随着全球经济社会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建筑业在投资建设、数字建造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创新发展,推动构建更为紧密合作共赢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真正的“智建未来合作共赢”?

  ZawZawAye:中缅经济走廊沿线的主要城市将作为贸易城市、过境城市和服务城市而受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bob.com,城市化率将会提高,在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需求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缅甸必须为有潜力的城市设计和规划基础设施,还需要找到如何按照规划实施的方法。为了实现中缅两国之间的区域平衡发展,走廊沿线的主要城市必须具备良好的竞争力。缅甸愿与中国就边境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合作,邀请中国前来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如供水和能源的供应、住房的供应。缅甸还希望能获得中国的技术援助,因为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地区竞争力。

  翟宝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发展势头迅猛,规模、增速位居全球前列。数字经济为建筑业带来一系列新变革,也为建筑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深化中国—东盟建筑业在投资建设、数字建造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发力。

  一是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新空间。数字经济、新基建等正成为中国与东盟建筑业未来合作的焦点、重点、亮点。一方面,支持建筑企业巩固发展传统市场,积极参与东盟国家市政、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抢抓海外数字基础设施市场机遇,加强与国内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的对接交流,力争共同开拓海外项目,为东盟国家提供更优质服务。

  二是推广应用数字建造新技术。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全球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在去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建筑业暨高品质人居环境博览会上,成立了中国—东盟建筑产业互联网联盟,下一步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合作,本着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项目依托、市场决定的原则,持续为东盟国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大力培养国际视野新人才。以建筑业为纽带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需要汇聚多方创新人才。通过开展跨国学术交流合作、建立海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方式,打造中国—东盟建筑业人才培养高地,在为东盟国家创造就业岗位、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提升当地建筑业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景万:数字化转型应以大数据为生产资料,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第一生产力,以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为新型生产关系,以软件定义为新型生产方式。通过梳理、整合、重构建筑业产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将生产要素、管理流程、建造技术、决策机制、检测结果等数字化,基于数字化数据形成算法,用算法优化决策机制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加速产业的创新与转型,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首先通过整合供应链,逐步构建建筑业供应链生态系统。以客户和行业生态系统为中心,总承包企业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按照业主需求和设计意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绿色建造、科技创新为抓手,以新型建造方式和先进施工技术为手段,将投资方、金融机构、勘察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总承包、分包bob.com、劳务、物业服务、业主和软硬件提供商等相关方组织起来,共同构建建筑供应链生态系统。

  其次通过数字交付搭建工程建设相关方的协同工作机制,将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中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阶段性数据,以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予以传递,实现在不同参与主体、不同实施阶段、不同应用需求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建造过程数据和信息模型的协同性。

  最后是建筑业供应链的整合、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数字交付为建筑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建造流程、进度、质量安全、竣工验收等方面的信息化、数字化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但如何将优质材料设备、优秀设计、模拟建造成果转为建筑工程实体,保证实体的质量和安全,实现绿色、科技、创新、高质量的精益建造,需根据建造流程,按照分部工程整体功能要求、规范标准、深化设计、工艺做法和施工模拟等方面来具体实施。

  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策划,应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工程建设的相关方、企业内部等单位构建数据共享、利益共赢的协同推进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

  不断拓宽双方在投资合作方面的广度和深度。一是以RCEP为契机,加快推进中企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与合作,特别是要注重开展以股权为核心的属地化合作,带动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二是创新第三方合作模式,将中国优质产能与发达国家资金以及东盟国家需求有效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多赢。

  扩大双方在数字建造领域合作维度。一是可以项目为依托,在智能建造、智能运维等方向上寻求合作空间;二是可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展览等,共享探讨新技术、新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加快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升级发展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可在绿色低碳、生态环保、产业园区等项目上共享最佳实践,开发和推广绿色建材和建设经验;二是将绿色发展融入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助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拓展创新合作领域,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吴玉青: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的使命是建设数字丝绸之路,致力于成为数字化赋能专家和数字丝路引领者。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未来产业边界会彻底消失,从建筑业来讲,目前我们推出的面向全国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华建通,目的是打造建筑产业的超级链接器,覆盖了产业的“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助力建筑产业全链条、全场景、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东盟建筑业的交流合作、创新发展,面临着RCEP的正式生效、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建立良好的建筑产业数字化创新合作平台。面向政府、学校、研发机构、协会、企业等,建立多元化、常态化交流合作平台和机制。

  二是要推动建筑业数据的共享流动。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是一个性的变化,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探索建筑业数据的跨境流动机制。

  三是联合共同打造标杆型案例。借助工程项目的合作,联合打造标杆型的案例,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标杆案例的共享和复制模式。

  四是跨国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筑专业教材、教师、标准等的共享,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方式,借助新的互联网培养和实训,着力培养面向智能建造时代的跨国专业人才。

  几位嘉宾的对话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嘉宾们对如何深化与东盟的合作交流、建筑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都有着颇有新意的阐述,让人耳目一新。

  近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中国建设报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建筑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以《中国内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与趋势》为题发表演讲,介绍中国内地基础设施发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成就,探讨基础设施行业发展趋势。

  9月22日至23日,2023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四届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秦海翔出席会议并致辞。

  今年以来,江西省多地调整住房公积金支持住房消费的政策,不同程度提高了住房公积金额度,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均降至国家要求的下限水平,降低了购房门槛。其中,出台支持多子女家庭一系列优惠政策是一大亮点。

  近日,湖北省当阳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与市公安局大队联合执法,开展夜间交通运输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共同维护洁净的市容市貌和安全的交通秩序。